发布时间:2024-06-02
王康伟,男,汉族,199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曾作为负责人参加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自主创新项目并获得三等奖;曾受邀参加武汉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格致”论坛,并作研究报告;于《Nature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累计发表研究型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2篇论文;曾多次荣获校一等学业奖学金,博士社会奖学金,荣获校三好研究生和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与“理”相遇
王康伟于2014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之路。谈及科研,那时或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拉着班级同学,作为负责人申报了本科生自主创新项目。刚开始接触课题的相关知识,看着英文文献不知如何下手。在老师以及师兄师姐的悉心指导下,对科研产生了兴趣,萌生了科研之心。王康伟常组织项目成员利用闲暇之余进实验室开展实验,经不懈努力,项目最终取得了三等奖的成绩。这一次的经历,不仅锻炼了王康伟阅读英文文献并开展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一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让他坚定了未来继续科研的决心。
以光为“眼”
2018年,王康伟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夏建龙课题组攻读研究生,并在此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选择了一个国内目前少有人钻研的超快光谱方向。他回忆道:“在百度搜索超快光谱的词条,出来的结果共两页,介绍的知识也并不详细。”可他并不惧怕挑战,挑战是成功者的垫脚石。夏建龙老师曾对他说:“超快光谱入门较难,需要静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可能有所成果。”
超快光谱偏理论分析,入门门槛高。由于课题组的超快光谱方向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实验技巧不成熟,且理论知识尚不完备。当王康伟第一次进光谱实验室时,就被实验室的复杂光路震慑住了。面对这冗长复杂的光路,王康伟花了几天时间才完全记住。调整光束准直并将其导入瞬态光谱仪仅仅只是实验的基础操作,还需调出白光并找到样品信号。这个过程并不简单,王康伟经历了多次失败,得以掌握了一些经验。当他独立调出白光并获得师兄的夸奖时,王康伟的内心瞬间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可光会做实验还远远不够,做实验只是科研的开始。对于超快光谱方向,数据测试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更为繁琐且重要的是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分析需要有理论基础,需要积累文献知识,学习文献的分析思路。这个过程需要沉下心,不能心浮气躁,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阅读文献更是如此。遇到不懂的知识,或是课题遇到困难,王康伟会主动找老师和师兄讨论。直到第四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康伟终于以第一作者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同年,王康伟受邀参加武汉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格致”论坛,并作研究报告。论坛上,王康伟自信地介绍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思路,汇报了最新进展,并认真回答参会者的提问。会后与其它交叉学科的研究生讨论学术问题,收获良多。
厚积薄发
每年奖学金的评比,看到其他研究生每年两三篇的成果,王康伟很羡慕也很焦虑。但他相信厚积薄发,努力终会有所收获。在2023年,王康伟一年撰写了四篇论文,并成功发表,其中更是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顶刊JACS上。谈及这一篇论文的发表,王康伟感慨颇多。从测试、处理数据、整理思路、设计验证试验再到论文初稿撰写就已花费半年有余的时间。论文经几次推倒重来,最终确定了文章亮点,经过两轮审稿,成功发表。这过程中,王康伟深切体会到了发表一篇好论文的不易,也从中收获了良多。
2024年,王康伟顺利毕业,也获得了校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毕业是博士阶段的结束,也是科研之路的开始。最后,王康伟想对其它师弟师妹们说:“科研或许枯燥乏味,但当你做成了你曾认为很困难的事或是发表了好文章时,也会收获成就感。面对看不完的文献以及处理不完的数据以及毕业的巨大压力,我们会焦虑,会迷茫。咬咬牙,不放弃,并为了付出努力,相信终会有所收获!”
(供稿:王康伟、胡毅 编辑:黄天佑、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黄乙珲)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