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2
李久荣,男,中共党员,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获2022-2023学年综测全年级第一,获卓越奖学金(三次)、国家奖学金、“校三好研究生标兵”等荣誉。博士四年间以第一作者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9.0)、《Nano Energy》(IF=17.6)及《Applied Energy》(IF=11.2)等著名国际期刊上累计发表研究性SCI论文八篇,其中有两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50次;此外,通过高效的文献调研和梳理分析,撰写Review型SCI论文三篇,分别发表于国际期刊《Small》(两篇)和《Chemical Science》上,其中2022年发表于《Small》上的Review型论文当前引用次数为94;在《Chemical Science》上的当前引用次数为44。以共同作者于《Small》、《Carbon》和《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专利多项。
在大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每个学子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李久荣,用他的坚持和努力,在科研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初心如磐 勇毅笃行
科研的种子在李久荣硕士期间就已种下,而硕士毕业后的几个月工作经历让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进入博士阶段以来,研究方向的转变、科研环境的变化都给李久荣带来了很多压力,但他并不甘于现状,积极利用资源,不断探索新知。面对科研生活中的困难,他说,少抱怨,多行动,保持初心,坚定目标,才能“关关难过关关过”!
砥砺研思 行稳致远
在科研的道路上,学术研究的硕果累累,离不开系统的学术阅读与写作方法。李久荣对学术文献有一套自己的检索与阅读方法。他认为文献阅读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技能,在检索时,可以从某一领域的经典理论和前沿性研究入手,必要时需要“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在阅读时,先快速浏览,寻找关键词与文章核心,及时标记或记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多年的积累,他分门别类地建立了自己的学术资料库,这让他在学术写作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他认为“写论文就像讲故事”,论文的亮点则是“讲好故事”的关键。在写作时,他会从逻辑完整性、工作创新性、图表美观性以及语言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打磨,正是这样严谨的科研态度成就了他突出的科研能力。
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李久荣认为,学术交流是原始性创新源头之一,也是学术创新的条件和动力之一。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可以起到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新知的作用。因此,想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参加学术交流的相关会议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些学术会议上可以见识甚至结识到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一方面开拓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增长自己对研究领域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收获自己的学术人脉。通过学术交流的激发,他认为学术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而变得融洽。正是这样的思想,他通过研究领域的交叉学习,不局限于自己的课题研究,以自己课题研究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形成相关的交叉研究,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和《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了数篇高水平的SCI论文。
知行合一 长风万里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虽然科研生活几乎全年无休,但李久荣仍坚持挤出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每天夜跑五公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也多次在比赛中获得名次,徒步登山挑战恐高的自己,领略“一览众山小”的风光,这些不仅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更锻炼了他迎难而上的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最后,李久荣相对学弟学妹们说:少年当有凌云志,万里长空竞风流。生活中少些抱怨,多点行动,坚定理想,不怕失败,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亦不负时代!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抓住机遇,善于发现,追求卓越,敢于拼搏,勇往直前。
(供稿:李久荣、余畅 编辑:黄天佑、徐佳伟 审核:黄天佑、黄乙珲)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