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0
薛泽帆,女,共青团员,材工2205班成员,现任材工2205班实践委员;曾连续两年荣获学业二等奖学金、在2024-2025学年获学业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等荣誉;荣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誉称号;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CR一区期刊发表论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曾赴武汉先进科学研究院实习。目前已确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科研攻坚:在原子世界中寻找创新之光
薛泽帆的科研之旅始于纳微结构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面对材料科学的复杂理论与实验技术,她坚持“多听、多学、多尝试”的七字箴言,以“笨鸟先飞”的姿态投入学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验室操作紧密结合。她参与的“层状结构热电磁异质界面取向反应机制”项目,聚焦热电材料中的界面反应问题。
在导师与师兄师姐的耳濡目染下,她逐渐领悟科研的本质:“科研不是天赋的竞赛,而是细节与耐心的博弈。”她习惯将实验数据反复核对,即便微小的偏差也穷究其因。这种严谨态度不仅助力她在学业中脱颖而出,更成为其科研道路的基石。实验中,她曾花费一段时间反复优化样品制备流程,只为捕捉原子排列的细微差异。为了充分利用仪器时间,她会工作到晚上12点多,实验设置耗时且需实时观察,若遇关键现象便会延长实验时间以获取完整数据。
谈及论文的关键突破,她坦言:“关键在于不断思考和比较不同实验参数下的结果。通过深入分析每一个数据点的异同,我发现了数据之间的隐秘关联。”这种“数据驱动+理论验证”的模式,最终助力她在JCR一区期刊发表论文。
科研之外的温暖与担当:从实验室到社会的双向奔赴
在实验室里,薛泽帆是严谨专注的科研人;在生活中,她用点滴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温情。作为班级实践委员,她不仅高效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更将关怀延伸到每位同学的日常。
实验攻坚时,她是同学眼中的“技术后盾”。当师弟师妹在FIB样品制备、电镜参数调试等环节遇到困难时,她总是放下手头工作,耐心示范操作流程,分享自己总结的实验避坑指南。有位同学因实验数据反复波动陷入焦虑,她细致地陪同分析实验步骤,最终帮助他解决了问题。面对因论文写作失眠的同学,她化身暖心学姐,每晚睡前分享文献阅读技巧,用自身经历鼓励对方“科研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科研之余,薛泽帆积极将所学转化为实践。2023年暑期,她赴武汉先进科学研究院实习,深入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探索,更是服务社会的桥梁。”她始终相信,真正的学术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一信念也驱动着她在科研与实践中不断前行。
初心如磐:在传承与热爱中锚定未来
实验室的“传承精神”对薛泽帆影响深远。她的大师兄是校优秀博士毕业生,二师兄为成绩优异的武理直博生,师门“严谨治学、互助共进”的氛围让她倍感温暖。“桑老师常说‘科研是接力赛,每一代人都要跑好自己的一棒。’”这种信念促使她主动帮助师弟师妹解决实验难题,分享文献精读技巧,成为师门科研传承的纽带。
面对未来,她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电子显微学研究。“原子尺度的世界还有太多未解之谜,我想成为那个解谜的人。”她希望探索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本质,继续探秘于原子的世界。
寄语青年:循此苦旅,以达星辰
回顾三年研究生生涯,薛泽帆将成长秘诀归结为“三个坚持”:坚持在失败中沉淀,坚持在质疑中思考,坚持在热爱中前行。她寄语学弟学妹:“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不要害怕试错,每一次失败都是向真理迈进的路标。实验室的辛苦工作中不只有疲惫,还有见证新发现的喜悦。”
她的人生箴言“Per aspera ad astra”(循此苦旅,以达星辰),不仅镌刻在实验室的记录本扉页,更烙印在每一位与她同行的材料学子心中。在探索材料微观奥秘的道路上,薛泽帆正以电子显微技术为舟,用科研热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从二等奖学金到国家奖学金,从实验室新人到科研路上的奋进者,薛泽帆用三年时光书写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她以“笨鸟先飞”的勤勉、“锱铢必较”的严谨,在材料科学的微观世界里步步深耕。未来,她将带着对原子世界的好奇与热爱,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上,她的故事或许平凡,却足以照亮每一位逐梦者的前行方向——在坚守中沉淀,在热爱中绽放,便是她对青春最好的注脚。
(采访、供稿:李伟恩、范凌晨 审核:黄天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