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中文 | English

品牌文化

【材料之星】惠宇恒:心向明月,步履生辉

发布时间:2025-04-13


惠宇恒,中共党员,材科2102班成员,平均绩点4.126,专业排名3/185,曾担任班长、班级创新创业委员、班级社会实践委员;获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员、学风建设优秀个人等荣誉;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Small》发表论文一篇,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一项;获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金奖和全国银奖、2024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大区赛银奖等荣誉;现已获A类推免至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人们总说大学是追梦的起点,而惠宇恒的四年时光更像一场知行合一的修行。正如他钟爱的王阳明诗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他始终聆听内心的声音,以不争不抢的姿态,将清辉洒向每一段征程。


学术深耕:以笃学织就科研经纬

“科研是崎岖路,但坚持是唯一的捷径。”惠宇恒这样总结自己的实验室岁月。从大一起,他便扎进纳米材料实验室,在困境中摸索前行。初入实验室时,他阅读一篇综述时都困难重重,却凭借毅力花费一周时间整理出人生第一份学术汇报PPT。“师兄师姐没笑我‘小白’,反而手把手教我分析数据、解读术语,那种包容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他回忆道。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大一下学期,师兄赴英交流,他被迫独自面对实验设备。为了合成一批合格的样品,他一直守在水浴加热搅拌锅旁三天,甚至用手机录下操作步骤反复回看。“那段时间,我晚上十点五十冲出实验室,骑车狂奔回宿舍,冷风灌进衣领,但心里却格外踏实。”他笑道。更艰难的是课题屡屡受挫。投稿期刊时,尽管两次被拒的经历让他一度自我怀疑,但他却仍咬牙重复实验,找出更有力的实验依据来说服审稿人。“最终论文发表在《Small》上时,我反而平静了——那些通宵的夜晚,早把得失磨成了韧劲。”

学术之外,他的成绩同样耀眼:专业排名稳居前三,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加身。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他坦言:“绩点只是表象,真正的内驱力是求知欲......与其焦虑结果,不如专注当下。”他劝诫学弟学妹:“知识像拼图,每一块认真对待,终会连成星河。”


知行合一:在服务中锤炼担当

“学生工作不是任务,而是成长的契机。”担任班长期间,惠宇恒曾因事务繁杂陷入两难:手机消息不断弹出,自习计划屡屡被打断。一次班级团建与实验汇报撞期,他硬是挤出午休时间修改PPT,下午又赶去组织活动。“我在那段时间里尽管身心俱疲,但也学会了碎片化时间管理。”他提到。此后,他将工作视为调剂,用课间五分钟回复消息,用饭后半小时策划班会,甚至将迎新引导路线图画成思维导图,“效率反而比过去更高”。



这份担当更在团队协作中熠熠生辉。备战“互联网+”大赛时,他主动承担技术文档撰写工作,为厘清一个数据模型,他翻遍课题组五年内的实验记录;省赛前夜,他与队友通宵调试路演PPT,因动画效果不够流畅,他甚至冒着暴雨跑回实验室取原始数据。“最后站在国赛领奖台时,我突然懂了——成就从不是独行,而是与同行者共赴山海。


心向明月:以良知照见未来

“运气重要,但实力才是运气的底牌。”惠宇恒谦逊总结保研北大的经历。大二时,他因绩点0.2分之差与国奖失之交臂,却在次年因国家名额扩增顺利入选。“看到公示名单时,我第一反应是愧疚——那一年我为了科研几乎放弃课程,成绩单并不漂亮。”他坦言。但导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运气是给有准备之人的礼物,而你早就备好了行囊。”

如今,即将赴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攻读博士的他,依旧保持着朴素的生活哲学。宿舍柜子里珍藏着一盏月球夜灯,是女友送的生日礼物。“她说这盏灯像我的‘光明月’——不刺眼,但足够照亮脚下的路。”对于未来,他期待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深耕:“如果我的研究能让一块电池更安全、更高效,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馈。”



惠宇恒用自己的四年证明:找到热爱之事,为之倾注心血。不必执着于结果,过程自会沉淀为底气。在浮躁的时代里,他始终如一轮静默的明月,用笃学、担当与良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心学答卷”。而这答卷的每一页,都在诉说一个真理:真正的卓越,从不在喧嚣中标榜,而在坚持中生长。

  (采访、供稿:徐心蕊、湛斯茹、谢鹏程  编辑、审核:黄天佑)


学院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官方微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