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中文 | English

品牌文化

【材料之星】郭畅+光电之约: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研究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07-02


郭畅,女,汉族,中共党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始终保持优异的学业表现,硕士阶段平均学分绩点达到95.17,位列年级前5%,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学习能力,并因此连续两年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校一等奖学金,同时获评"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1篇,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初探科研:从零开始的积累

郭畅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时的忐忑与憧憬。面对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这个充满挑战的前沿领域,她深知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她始终相信,只要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就一定能收获成长与进步。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她学会了用耐心和细致对待每一个实验数据,用严谨和专注分析每一个研究现象。阅读文献时,她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献上标注关键数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实验细节。"那时候连'载流子传输'这样的专业术语都要查半天,"她回忆道,"但正是这种笨功夫,让我逐渐摸清了研究方向。"


创新思维:从跟随到引领


随着研究的深入,郭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研方法。她习惯将文献分为"精读"和"泛读",对关键论文反复研读,同时建立专属数据库整理最新研究进展。每周与导师的讨论是她最期待的时光,"导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让研究方向更加清晰。"这种持续积累使她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领域中的新型空穴传输层方向提出了创新性构想,最终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同舟共济:实验室里的团队力量


在郭畅的科研道路上,实验室的同门伙伴是最坚实的后盾。每当夜幕降临,逸夫楼六楼的实验室总是灯火通明,几个身影围坐在测试仪器前,为攻克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难题而共同努力。她清楚地记得,杜师兄倾囊相授,从论文框架搭建到数据处理方法,手把手教她如何将复杂的实验结果转化为清晰的学术语言;肖师弟一整天坐在KPFM仪器前与她一起拍摄样品,不厌其烦地调试参数直到获得理想的表面电势图像;还有那些与同门互相照看仪器的日子,大家轮流去食堂吃饭,只为不耽误实验进程。这些点点滴滴的互助,最终汇聚成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的重要成果。郭畅常说:"我们不仅共享智慧火花,更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从互相修改论文到一起准备组会报告,从讨论实验方案到深夜食堂的头脑风暴,这种紧密无间的合作让每个人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在这个追求光电转换效率百分之一提升的领域里,百分百的团队协作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


寄语后来者

对于给师弟师妹的建议,她建议新生要主动与导师沟通,尽早明确研究方向;在实验遇到瓶颈时,不妨回归基础理论寻找突破口;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耐心,"钙钛矿/硅叠层电池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这正是科研最迷人的地方。"如今,她正朝着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目标迈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追求。


郭畅常常对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说:"我们追求的是太阳能电池的长期稳定性,更要注重自己身体的'稳定性'。"她清楚地记得,在投稿论文的最终阶段,由于长期熬夜和饮食不规律,她的身体状态明显下降,脸上不断冒出痘痘,精力也大不如前。这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科研成就绝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实验数据可以重新测试,但健康损耗往往难以逆转。"她发现,当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连最基本的实验操作都会频频出错,反而拖慢了研究进度。现在,她特别注重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定时起身活动、保证充足睡眠、规律饮食。导师也时常叮嘱:"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的科研产出,而不是短期的拼命。"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每位科研人都应该明白:爱护身体不是懈怠,而是为了更好地投入科研工作。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支撑我们攀登科学高峰的最坚实基础。


   (供稿:郭畅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学院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官方微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