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中文 | English

品牌文化

【材料之星】赵月超:砼心筑梦 砥沥前行

发布时间:2025-07-08


赵月超,男,汉族1996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课程平均成绩96.96分,2021-2022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位列年级第1。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卓越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一夫科技博士奖学金”、“江西建材一等奖学金”、“三好研究生标兵”、“三好研究生”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在J. Clean. ProdConstr. Build. Mater等国际著名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14篇,包括中科院一区TOP1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开放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加6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


“砼”心筑梦砥“沥”前行

赵月超于20199月进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在陈美祝教授、吴少鹏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下,硕博连读期间专注沥青路面材料创新研究。面向“双碳”战略目标,他与团队系统构建了多源固废协同再利用技术体系,成功实现废食用油、冶金渣、废轮胎等典型废弃物在道路工程的高值化、高质化、高效化利用,为道路工程领域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基于“交通强国”战略需求,赵月超深度参与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将实验室研究成果服务于多个重点工程,包括“包茂高速”、“二广高速”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当科研成果转化为贯通祖国南北的交通动脉,真切体会到科学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亲眼目睹自己参建的高速公路顺利通车,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赵月超说到。


不积跬步难至千里

博士研究生作为科研新生力量,其核心使命在于通过创新性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发展。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赵月超在博士期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他认为学术成果的质变必然建立在持续的知识积累之上。在科研工作的初期,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去沉淀,要有足够量专业知识的输入,后期才能有高效的科研成果输出。



文献阅读是知识输入的基础方式之一,每一篇成功发表的文献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包括实验设计思路、数据分析方法、写作技巧等。持续吸收文献内的有效信息,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是日后个人写好文章、做好科研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一种高效输入理论知识的手段。国际会议的前沿报告往往蕴含学科发展趋势与技术突破方向,对于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制定下一阶段研究计划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奔赴朝阳  跑向月光

博士研究的日日夜夜常在实验室里流转也伴随着巨大的学术压力。在这场与未知的漫长博弈中,赵月超在环形跑道上找到了独特的解压之道。如果说科研重压直接冲击着精神状态,而久坐伏案带来的体质下降则是科研工作者面临的另一重健康挑战长跑无需过度消耗脑力,只需专注于呼吸节奏,便能有效舒缓紧绷的神经,放松僵硬的肢体,使身心得以恢复活力,因此赵月超选择长跑作为科研工作的调味剂。



江城六载春秋,这位奔跑的科研人用脚步丈量着“两江四岸”的地标。从东湖绿道的晨雾到长江大桥的夕阳,他先后在武汉、荆州、宜昌、黄石、黄冈、仙桃、咸宁、长沙等地参加多项马拉松赛事,跑量达到数千公里。对于马拉松和科研工作,赵月超认为二者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42.195公里的耐力考验,其所需的坚持与毅力,与漫长的科研之路何其相似,柏油路上步伐坚定的跑者,在科研道路上也会迈向更远的终点。


    (供稿:赵月超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学院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官方微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