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8
柯晓春,男,汉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卓越奖学金及校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Appl. Catal. B, Chem. Eng. J., Small, Solar RRL, Ceram. Int.等国际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累计发表9篇高水平SCI论文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1篇;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
师恩如山,引路明灯
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能够师从王苹教授是我莫大的幸运。王老师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她思维敏锐,在其研究领域常有独到见解。尤为可贵的是,她始终以开放的态度与我们探讨各种想法。每当我在科研中遇到瓶颈,经她点拨,总能豁然开朗,重新找到突破方向。王老师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我们亲自动手尝试。正是在这种锻炼中,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扎实提升。生活中,王老师也如朋友般热心,关心我们的生活状况,主动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科研突破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积累始终是推动我们前行的核心动力。课堂与教材中的系统化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难题的基本框架。然而,科研的探索往往超越课本的边界,许多前沿问题无法在现有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这时,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追踪领域内的最新成果与理论,我们不仅能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更能从中汲取灵感,拓展思路,最终实现知识的延伸与创新。唯有将扎实的基础与前沿的视野相结合,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专注高效,张弛有度
真正的科研效率,源于工作与休息的平衡艺术。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既能提升工作质量,也是保持科研热情的长久之计。初入实验室时,师兄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实验的成功,始于脑海中的预演。”在后续的科研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价值。养成实验前进行“思维预演”的习惯后,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每晚睡前,我习惯在脑海中完整模拟次日实验流程,预设潜在问题并构思解决方案。这种“谋定而后动”的方式,使实际操作条理清晰、事半功倍,也为我赢得了平衡科研与生活的宝贵时间,形成了保持科研活力的良性循环。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科研征途,道阻且长。前行路上,难免遭遇困难与挑战,唯有勇敢直面,方能突破重围,迎来新的希望。回顾过往,每一次自我反思、总结与重塑,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过程或许伴随艰辛,但正是这些磨砺成就了蜕变。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破而后立,才见光明前景。我们如同探索之舟,各有航程,难免经历风浪。然而,每翻越一座看似遮蔽前路的高山,便是在积蓄力量与决心。那些曾令人却步的挑战,终将化为前行路上的点点荣光。待轻舟驶过万重山岭,回望来路,一切皆为崭新的起点。我将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奔赴下一段山海。
(供稿:柯晓春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