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9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三年研究生生涯,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蜕变的成长历程。我以“厚德博学、追求卓越”为座右铭,在科研创新道路上锐意突破,在产学研融合实践中深化认知,在服务集体奉献中锤炼品格,凭借扎实的学术成果与全面的综合素质,谱写了无愧于青春的奋斗篇章。
科研是研究生阶段的核心任务。我始终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聚焦新型陶瓷材料与高熵合金的研发。2024年3月,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领域期刊《JOM》发表论文《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3Y-TZP/CrSi2 Ceramics Fabricated by Pressureless Sintering》,该研究创新性地通过CrSi₂增强策略与无压烧结工艺,成功制备出力学-电学性能协同优化的3Y-TZP基复合陶瓷:在1420℃无压烧结下获得致密度>90%的致密结构;通过调控CrSi₂含量实现电导率跨量级可调,为开发多功能陶瓷发热元件提供了兼具性能优势与成本可控性的材料体系解决方案。2025年2月,我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发表论文《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W)C-HEA cermets based on the CoCrFeNiTi high entropy alloy》,该研究聚焦高熵合金与陶瓷的复合应用,通过优化CoCrFeNiTi高熵合金粘结相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金属陶瓷高温力学性能不足的关键瓶颈,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抗弯强度(较同类材料更高)。科研之路从无坦途,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凝结着大量实验参数的反复调整、海量实验数据的严谨分析以及对每个实验细节的极致追求。
我始终秉持“问题导向、应用落地”的科研理念,深刻理解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在于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作为技术负责人,我深度参与并主导完成了三项企业横向课题,累计课题经费超过200万元。在“电加热低温卷烟新型发热元件”项目中,我主导材料组分优化与结构设计,使元件热响应速度提升40%,相关技术已提交申请八项发明专利;在“同心圆电磁烟支发热材料开发”课题中,围绕发热材料识别性研究、结构设计与优化、发热材料磁学性能及力学性能测试、传热数值模拟与计算、发热材料稳定性分析等展开了系统研究。而在“电磁发热体工艺优化”研究中,我运用有限元模拟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对发热元件的拓扑结构进行迭代优化设计。这些深入的产学研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悟到:真正的技术创新必须深深扎根于产业需求,科研工作者既要葆有探索未知的勇气,更要肩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担当。
担任研究生会主席期间,我始终以服务同学、凝聚集体为己任。工作聚焦于思想引领、权益保障与校园文化三大板块:策划举办“思想汇”主题活动4期;针对外卖丢失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推动问题解决;组织生活委员提案大会,高效解决宿舍报修等实际问题50余项;举办跨高校“主席沙龙”,促进校际先进经验交流;协助筹办“研究生论坛”并承担硕博复试组织工作;统筹策划“武理华师联谊”“新生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有效提升新生参与度;成功承办学院元旦晚会,促进师生联欢。通过这些举措,全方位服务了同学们的成长需求。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领导力在于搭建平台、赋能个体、激发潜能,而非简单发号施令。在倾力服务同学的过程中,我荣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这是对工作的最大认可与激励。
在平衡学术研究与学生工作的双重压力下,我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专业课程平均成绩达90.85分,连续三年获得学业奖学金,并荣获“思源”“潮州三环”奖学金。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凝结着无数个实验室清晨的灯光、办公室深夜的伏案,更离不开导师的谆谆教诲与鞭策。
回首三年,最难忘的是团队协作攻克技术难关的激昂时刻,是论文被期刊接收的由衷喜悦,更是目睹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自豪与感动。我深知,点滴成长皆源于导师的悉心指导、团队伙伴的鼎力协作以及母校提供的卓越平台。展望未来,我将以“材料报国”为志向,投身新材料研发事业,致力于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供稿:杜良才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