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0
黄宇翔,男,汉族,2000年5月生,共青团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材研2205班),担任班级体育委员。学业成绩优异,学位课平均成绩92.63分,GPA 3.868。2022年入学获硕士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之后连续两年(2023、2024)获学业一等奖学金;2024年年级综合排名第10位,2025年年级综合排名第36位。科研方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s Society》(美国陶瓷学会会刊)发表SCI论文一篇;在《玻璃搪瓷与眼镜》期刊投稿的中文论文一篇已被接收,待发表;作为研究成员参与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OLED显示玻璃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次并做口头报告。目前已申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计划继续深造。
从探索到笃志:我的玻璃科研之路
本科阶段,我通过专业调剂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系统学习了金属、水泥、陶瓷、高分子等各类材料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但尚未找到明确的研究兴趣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观察到国产与进口手机屏幕在显示质量上存在显著差距,由此萌生了投身显示材料研究、助力解决这一技术瓶颈的想法。怀着这一目标,我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加入韩建军教授与王静研究员领衔的特种玻璃课题组。
在课题组公布研究方向时,我坚定地选择了OLED显示基板玻璃研究,使本科时的设想得以付诸实践。研究初期,我系统学习玻璃科学理论知识,随后进入实验室开展实践。从最初面对1650℃高温熔炉时的谨慎,到后来每日专注投入于玻璃熔制实验,我逐步克服了挑战。
依托国家“十四五”项目,我的研究聚焦于OLED基板玻璃的再热收缩现象。然而,该现象的微观变化极难通过常规实验观测与表征,其结构起源研究更是面临挑战。为此,我主动学习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田晓坤博士的悉心指导下,我掌握了这一工具并成功应用于再热收缩现象的模拟研究。基于此项工作,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s Society》发表了学术论文,这也是课题组首次在该期刊发表模拟研究相关成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难以满足后续实验需求。为此,我决定探索更为精确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该方法在命令语言、计算原理、软件平台等方面与传统方法迥异,且在玻璃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案例相对匮乏,学习曲线陡峭。作为课题组内率先尝试该方法的研究者,我投入大量时间从零开始系统学习,历经漫长的探索与计算,最终成功将其应用于后续两项关键实验研究。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但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并由此对玻璃科学产生了浓厚的科研志趣,坚定了在博士阶段继续深耕该领域的决心。
目标驱动:申博的准备与抉择
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在进入武汉理工大学之前便已萌生。受限于疫情因素,我未在硕士阶段选择出国交流,但将博士阶段海外深造作为目标。入学伊始,我便就博士申请事宜向导师王静研究员请教。鉴于全球基板玻璃技术领先企业如美国康宁(Corning)、日本旭硝子(AGC)及日本电气硝子(NEG)中,后两者均位于日本,我特别期望能赴日深造。为了实现目标,我开启了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坚持每日最早抵达实验室,在应对繁重实验任务与解决初期科研难题的同时,全力备战日语N1、N2及托福考试。此外,我坚持规律健身,几乎每晚投入两小时进行锻炼。这段持续约一年半的忙碌时光充实而有意义,不仅显著提升了我的英语实际交流能力(从‘哑巴英语’到流利表达),还系统掌握了日语这门新语言。同时,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锻造了强健体魄,也成为我高效学习之余的重要调剂。尽管后续因一些变动,我最终选择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非赴日留学,但这段全力以赴、收获成长的奋斗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展望未来的学术生涯,我期望在两条路径上贡献力量:一是面向产业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推动玻璃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二是深耕基础理论,探索玻璃科学中悬而未决的核心难题,深化人类对这一重要材料的认知。无论是应用还是理论探索,我都渴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并期待玻璃材料能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铺设道路。
(供稿:黄宇翔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