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中文 | English

品牌文化

【材料之星】耿立珊:科研党建双驱,书写青春华章

发布时间:2025-07-15


耿立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曾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麦立强团队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建创新实践中心副主任,被聘为湖北省教育系统“学习二十大,师生进基层”巡讲成员,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武汉理工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学生代表,校狮城社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领誓人,院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老生代表”发言人等。代表学校在高校党建工作交流会中汇报3次,被光明日报、湖北卫视等媒体报道;在“全国高校思政网”发表《武汉理工大学: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引领学生创新发展》文章1篇;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校卓越奖学金、校“研究生标兵党员”、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以第一作者在ChemCell子刊)、Angew. Chem. Int. Ed.ACS Energy Lett.发表SCI论文3篇,相关成果被新华社、长江日报等重要媒体报道;以共同作者在Adv. Funct. Mater.等发表SCI 论文 8余篇,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主持校级项目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行而不辍 履践致远

从本科时期开始,耿立珊就对新能源汽车产生了浓厚兴趣。“早在2015年,我国已有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我那时便开始关注其发展。她深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首要技术关卡在于电池。加入麦立强课题组团队之后,她以水系锌离子电池为研究方向,希望能实现电池研发成本的降低和安全系数的提高。



然而,科研路上并非一片坦途。做实验初期,耿立珊曾尝试了5个实验课题,结果都失败了。“硕士两年,我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里,不断地尝试、等待结果,然而都以失败告终。”一次次的失败没有让她的意志被消磨,反而越挫越勇。有一天,耿立珊将所有的实验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并与导师进行讨论时,她惊奇地发现,将当下研究的材料用作电解液可发挥最大功效,于是她再次“换个方向”继续前行,推动了后续博士科研的成功进行。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正是耿立珊那颗倔强的日复一日坚持下去的心,让她历经冬雪之后终获秋实。


党建引领 步履不停

2018年12月,耿立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意义重大,赋予我的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与使命,激励我不断追求成长,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秉持这份信念,耿立珊积极投身党建工作,并于2019年9月进入纳米储能材料研究生党支部。她主动参加党支部各项活动,积极履职尽责,先后担任支部宣传委员、支部书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建创新实践中心副主任等。在此期间,她积极组织支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跨学院支部共建等活动更是不胜枚举。在她的带领下,其所在支部荣获2021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22年成功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3至2024年连续两年成功申报院“求是、卓越、奉献”实践项目和院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每年度均获“学生先进基层党组织”,她自己也于2021至2023年连续3年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中均获得“好”的等次,被推选为中共武汉理工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学生代表等。“有些人认为投身党建活动是牺牲自己的时间去为别人服务”,她说道,“我并不这样认为,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全面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身价值,让我深感快乐和充实。”



在湖北省教育系统“学习二十大,师生进基层”巡讲活动中,耿立珊作为巡讲成员,带头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两次宣讲经历令她印象深刻:“一次是深入学生社区寝室,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倾听大家的需求;另一次是在东湖开展义务宣讲,我们随机采访路人,了解他们对新能源的认知及未来发展的看法。大家非常热情,连湖边垂钓的大哥都认真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回忆至此,她脸上洋溢着笑容。


    (供稿:耿立珊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学院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官方微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