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中文 | English

品牌文化

【材料之星】魏韶山:以柔性之力铸就科研报国志

发布时间:2025-07-13


魏韶山,男,汉族,2000年4月生,中共党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自2022年入学以来,他以"刚柔并济"的科研态度深耕柔性玻璃领域,以"多线并行"的管理能力服务822名毕业生,以"产研融合"的创新实践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连续三年获校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获评2024年度校优秀研究生,发表SCI论文(IF=5.2)与中文核心各一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3项


从课业到管理:多线并行的研一时光

2022年9月,当同届新生还在适应研究生生活时,魏韶山已肩负起学院交付的重任——担任毕业年级辅导员,统筹管理681名硕士与141名博士的日常事务。面对庞大工作量,这位科研新人迎难而上。“当时日均处理信息逾百条,笔记本密布就业协议审核、心理辅导排期、奖学金评审会议等事项。”回忆起那段高强度工作,他的办公桌上至今留存着手绘的“毕业生动态管理图谱”



在繁重的管理工作之余,他独创“模块化时间管理法”:将科研、管理、课程分解为15分钟基础单元——晨间精读文献、午休处理事务、晚间设计实验。凭借高效的时间规划,他在研一结束时不仅以年级第二的综测成绩完成课业,更组织20余场企业宣讲与就业指导活动,助力30余名就业困难学生落实岗位


从校园到产业:产研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3年进入中国建材总院联合培养阶段,魏韶山迎来科研转折点。参与《柔性玻璃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制定时,他分析发现:通过调节两点弯曲加载的板间距可间接控制曲率半径,推测存在定量关联。基于材料力学理论,他成功推导关系式并通过实验验证其适用条件。该公式为疲劳试验方法的建立提供直接依据,被纳入国家标准文本,技术方案获专家组高度评价


在华为玻璃实验室实习期间,系统深入了解了现代柔性超薄玻璃加工技术的前沿动态,并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共同攻克了玻璃减薄技术中的一系列难题。这段经历显著提升其科研能力与产业视野,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魏韶山强调:“实践与创新的交融,是推动科研突破的核心动力。”


从压力到动力:高效时间管理的秘诀

“平衡科研、管理与实践的关键,在于构建正反馈循环。”魏韶山展示着标注“科研进度-管理任务-技能提升”三维目标的周计划本。他每日坚持晨间文献速读(30分钟)、午休“番茄工作法”处理行政事务、晚间保留2小时深度科研时段,即便在毕业季高压下仍保持每周3次游泳的规律锻炼


这种高效管理源于他对“柔性思维”的诠释:“如同柔性玻璃在形变中保持性能,科研者需在压力下保有韧性。我常将任务视为材料的结构单元,通过优化排布实现协同增效。


心怀热忱,传递力量: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作为兼具辅导员经历的研究者,魏韶山尤为重视目标管理:"建议新生在入学前三个月绘制'科研-能力-职业'三维发展地图,明确每个阶段的主攻方向。"


对于有志产业研究的同学,他分享出自己总结的"产研五步法":1.锁定企业技术白皮书中的共性难题;2.拆解为可研究的科学问题;3.设计"实验室-中试-产线"验证路径;4.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5.完成技术转化闭环。


魏韶山的经历,生动诠释了科研专注力、管理效能与产业视野的融合价值。他的成长轨迹证明:以刚柔并济之心应对挑战,以多线并行之策统筹发展,以产研融合之路践行创新,方能于学术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开拓卓越之境


   (供稿:魏韶山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学院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官方微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