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中文 | English

品牌文化

【材料之星】热电磁材料领域的巾帼先锋——宋薇学术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9


宋薇,女,汉族,19984月生,中共党员,任材工2204班级团支部书记,曾任热电磁材料与器件研究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平均学分绩点94.85,连续3年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2024学年荣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国际顶级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响因子32.5)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1篇,参与国内热电材料学术会议2次,并受邀作口头报告1次。


一、破茧:从文献丛林到实验台前的蜕变


科研就像解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谜题,而破题的关键往往藏在细节里。谈起科研初体验,宋薇用笨鸟先飞形容自己。研一初入实验室时,面对热电磁材料复杂的载流子输运机制与Mg空位难题,她坦言自己像闯入迷宫的初学者。为快速攻克知识盲区,她将课题组近五年的论文按研究主题分类并进行逐篇精读。这份坚持,让她逐步掌握了热电材料的核心理论,并在组会上首次提出磁致漫散射效应协同声子界面散射协同优化近室温热电性能的创新性机理,获得导师极具创新潜力的评价。



然而,首个实验的推进远比她预想的坎坷。她选择研究Mg3Sb2基热电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却在材料合成阶段频繁遭遇Mg空位导致热电性能骤降的问题。经过反复试验,她发现热电磁耦合效应可以有效解决本征低载流子迁移率难题。这项成果不仅成为EES论文的核心支撑,更让她深刻领悟到:科研的本质,是将失败的实验转化为通往真理的路标。



二、创新:在热电世界中镌刻女性力量



在宋薇的研究框架中,热电材料的突破需聚焦磁致漫散射效应声子界面散射对电子和声子输运的双重优化。针对传统材料zT值(热电优值)长期停滞于0.8的瓶颈,她创新性提出磁致漫散射效应策略:通过在材料中引入磁性第二相结构,实现声子散射与载流子迁移率的协同提升。同时为验证载流子迁移率的提升,她经历了数十次负磁阻测试及探究的失败,最终揭示了负磁阻与电输运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相关研究在2024年第十六次中国热电材料及应用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时,被领域专家盛赞为为高性能热电材料与器件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三、平衡:科研与生活的交响乐章



总有人问我如何兼顾论文、科研与生活,答案或许在这张日程表里。宋薇展示了她的时间管理秘籍:每日8:30-22:00划分为文献攻坚”“实验迭代”“论文精修三大模块,每60分钟切换任务以保持思维锐度;每周进行三次有氧或无氧运动。这种精准发力模式,让她能够高效平衡科研与生活。


四、传承:为后来者点亮一盏灯


面对实验室新人,宋薇常分享六条科研心经

目标聚焦研一就要锁定细分领域,我选择磁性对Mg基热电材料的影响’,便能集中资源深挖一口井

问题导向每天自问今日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避免沦为数据的搬运工

坚持与耐心:科研之路,荆棘遍布,犹记得初做实验之时,因数据反复波动而心生焦虑。然静心梳理问题,调整实验方案,终得柳暗花明。科研如登山,唯有脚踏实地,方能登顶望远。

细节决定成败:记得一次实验中因忽略微小参数而致数据偏差。自此,在实验中愈发严谨,力求精益求精。此态度不仅助师弟师妹门顺利完成实验,亦培养大家生活中更加细致周全的能力。

团队合作与感恩:科研非一人之力可成,师长之指导、同窗之相助是宝贵的财富。每遇难题,多向师兄师姐请教;每感迷茫,多与师长沟通交流。心怀感恩方能行稳致远。

向内寻求力量:科研之路,孤独常伴,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抵御外界的压力与质疑。只要心怀信念,终能抵达理想之彼岸。

实验室的窗边,贴着她手写的科研格言:在热电材料中,温差催生电能;在科研长路上,坚持铸就光芒。如今,她在科研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致力为科学研究注入女性智慧


   (供稿:宋薇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学院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官方微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