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3
江宇达,男,汉族,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平均学分绩点90.23,连续多次获得研究生学业一、二等奖学金,获评湖北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及中国材料大会2024暨第二届世界材料大会“优秀青年学术报告”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1篇,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项目2项以及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
一、聚焦基础问题,攻克技术瓶颈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坚持不断学习,通过不断的磨练与挑战,才能达成心中所想。刚进入实验室时,面对动高压加载技术中复杂的波系传播理论,江宇达坦言自己“连Hugoniot方程都推导不完整”。为弥补基础薄弱,他每天早晨提前1小时到实验室,逐字研读《实验冲击波物理》《实验物态方程导引》等专著,在导师指导下,他系统梳理了冲击波在多层材料中的传播规律,逐渐掌握了数值模拟的核心方法。在首次尝试Ti/Pt梯度材料制备时,由于电子束镀膜工艺参数设置不当,连续3批次样品出现层间剥离。面对挫折,他查阅20余篇工艺文献,通过调整基底温度(从200℃升至300℃)和沉积速率(从0.5 nm/s降至0.3 nm/s),最终获得界面结合良好的样品。在轻气炮加载实验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为掌握设备使用技巧,他连续两周每天练习8小时,记录下30组调试参数对比数据。在一次关键实验中,因传感器接触不良导致数据异常,他通宵排查故障,重新完成全部12组实验,最终获得可信度达95%的波形数据。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科研没有捷径,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找到答案。”
二、注重实践验证,推动技术落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深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江宇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设计实验内容并实施,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在实验实践中吸取教训并及时改正,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不断进步,乐此不疲。在轻气炮加载实验中,江宇达发现整合层材料选择缺乏定量依据。他通过对比Al、Cu、Ti三种材料的动态响应特性,发现Ti基材料因高波阻抗特性与Ti/Pt梯度材料匹配度最佳,使应力调控误差降低至7.8%。为提升实验效率,他开发Python脚本实现轻气炮数据自动化处理,将单组数据分析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20分钟,该工具已被课题组应用于多个科研项目。相关研究已参与中国材料大会2024暨第二届世界材料大会作报告分享。
三、科研精神与成长感悟
科研探索充满挑战,但突破后的成就感亦是无与伦比。硕士期间,江宇达坚持每日实验室工作10小时,两年累计完成轻气炮实验150余组,整理实验记录本6册。他常说:“科研就像搭积木,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同时,在担任课题组安全管理员期间,他建立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实现两年零安全事故记录。对于初入科研之路的学弟学妹,他建议:尽早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主动规划发展路径,充分利用时间锤炼科研能力。科研压力如影随形。江宇达认为,真正的成长在于学会与之共处。当实验陷入瓶颈或数据出现偏差时,他会选择暂时放下工作,戴上耳机在校园林荫道漫步,让思维在自然环境中重新舒展;或是翻开一本与专业无关的书籍,在文字中寻找片刻的抽离。这种有意识的“暂停”并非懈怠,而是给大脑留出沉淀的空间——正如弹簧需要回弹才能积蓄力量,适度的放松往往能让复杂问题在回归实验室时豁然开朗。对于压力,江宇达说关键在于建立张弛有度的节奏:既保持对目标的执着,又给予自我关怀的余地,让压力在理性调控中转化为持续前进的韧性。
(供稿:江宇达 编辑:朱思盟、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