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中文 | English

品牌文化

【名师名导】材科2103班班主任朱晓萌:冶铸匠心琢栋梁,金玉成器映师魂

发布时间:2025-07-15

朱晓萌,男,汉族,1981年出生,材料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研究领域为增材制造、电子浆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回国启动基金等省部级基金,国防项目多项。在Acta MaterialiaElectrochimica Act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发明专利授权16项。作为材科2103班的班主任,获得2023-2024年“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材科2103班班主任朱晓萌

一、名师事迹



问: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关爱与陪伴方面?您能分享一些具体的做法或经历吗?在教育的道路上,您是如何以温暖为底色,打造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此外,你是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业压力和身体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的?您能分享您的教育理念吗?


答:我一直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与陪伴。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营造一个温暖且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我常跟同学们讲,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家地位平等,只有相互关爱、相互支持,才能共同成长。作为班主任,我也关心每一位同学。天气有变化时,我会及时提醒大家注意保暖;考试临近,我会鼓励同学们放松心态,轻装上阵;要是有同学生病了,我也会亲自去宿舍探望。就拿我们班长来说,武汉阴雨天的时候,我看到他没及时添衣,便赶紧提醒他多穿点;后来他大三生病住院,实习时进了有浓烈气味的工厂,我一直记挂着他的身体状况,专门叮嘱他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出去透透气。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朋友,所以从不以老师的身份压制他们,而是平等地与他们交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我总是先耐心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再给出我的建议。课余时间,我也会积极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比如一起去参加户外素质拓展。在这些活动中,我和大家一起聊天、开玩笑,尽情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拉近彼此的距离。我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尊重、信任、关爱”。我尊重每一个同学的独特个性,相信他们都有无限的潜力,也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看到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班级氛围越来越融洽,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我感到十分欣慰。大家都说能在这样温暖的集体中学习生活是一件幸运的事,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肯定。



问:朱老师,您在担任材料2103班班主任期间,通过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尤其在考研与就业方向的选择上给予了大量支持。我们注意到,您的班会设计既有深度又充满互动性,例如曾组织“职业探索工作坊”和“考研经验全景解析”等活动。能否请您具体谈谈,您是如何通过班会帮助学生明确发展路径的?这些活动背后体现了您怎样的教育理念?


答: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班会作为师生深度交流的窗口,是传递理念、激发思考的最佳载体。在材料2103班的班会设计中,我始终秉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为根基”的原则,将生涯规划拆解为“认知自我—探索环境—制定路径”三大模块,并融入多元化的实践形式,帮助学生厘清方向。同时,我注重个性化反馈。在“生涯愿景板”活动中,每位学生需结合专业特点(如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等方向),用图文形式呈现未来五年的职业蓝图。我逐一分析这些愿景板,针对性地推荐实习机会或学术资源。在“考研VS就业”主题班会上,学生需从“专业竞争力”“家庭支持度”“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为自己打分,并通过小组讨论碰撞观点。此外,我打造了“生涯资源库”,涵盖材料专业对口企业名录、历年考研真题集、科研竞赛信息等,并定期在班会上更新。学生反馈:“这些资源不仅节省了搜索时间,更让我们看到专业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些实践背后,是我对“生涯教育”的深层理解:它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能力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强调创新与应用,因此我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职业发展结合。例如,在班会上剖析“碳中和政策对材料行业的影响”,让学生看到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通过“校友成长路径案例集”,启发他们挖掘自身优势。我始终相信,教师的角色是“点燃火种,而非灌满水桶”。一次精心设计的班会,可能成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而这份价值,正是我坚持深耕生涯规划教育的动力。


问:作为班主任,您是如何带领班级获得“优秀班集体”这一荣誉的?在班级管理方面,您有何独到之处?能否详细讲述您的管理思路与实践?您认为,如何通过具体的活动或措施提升班级成员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出优秀的班集体?您在带领班级活动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最终实现目标的?


答:班级取得优秀班集体这一荣誉,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尤其是通过同学间的互动与互助来增强集体感。首先,我倡导班级内积极开展晚自习,并时常亲自到教室查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这不仅让我更直观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增强了大家对集体学习的责任感。尤其是在期中、期末等关键时段,我通过组织学习小组,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帮助成绩稍差的同学。这样,不仅减轻了个别学生的压力,也激发了班级成员间的合作精神,使同学们在相互帮助中共同进步。其次,除了学业上的关注,班级活动的组织也是我管理班级的重要一环。为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我每学期都会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例如经验分享会、班级团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展示自我、交流心得,还能加深对班级的归属感。特别是班级团建活动,通过一些集体项目让学生们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当然,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让每个同学都充分参与集体活动,如何在学生情绪波动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面对这些挑战,我与同学们保持开放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想法。在集体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上,我尽量做到有针对性和创新性,让活动内容丰富而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优秀班集体”这一荣誉的取得,是我和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深信,班级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每位同学的成长与进步,以及他们在集体中获得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我作为班主任最值得骄傲的部分。


问:作为班主任,您为何如此重视亲自前往自习教室检查同学的晚自习情况?这种做法显然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和监督学生的学习,那么,您认为在亲自检查晚自习的过程中,除了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是否还可以带来其他积极的影响?此外,这样的行为是否能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们更高的学习动力?


答:我认为,自习不仅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过程。作为班主任,我的责任不仅限于管理班级,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习惯亲自前往自习教室查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这不仅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班级的学习氛围,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亲自检查晚自习,我可以与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和帮助。比如,有些同学可能在某些科目上进展缓慢,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甚至会主动为他们安排学习伙伴,促进学习上的互助。更重要的是,班级中的多数同学看到我频繁出现在自习教室,感受到我对他们学习的关心和重视,这在潜移默化中激励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此外,亲自检查自习的过程也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状态,无论是学业上的进展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及时的发现和关心有助于我做出更为精准的指导和支持。


问:作为材料2103班的班主任,您以亦师亦友的形象深受学生喜爱。在传统观念中,男教师往往被赋予“严师”的刻板印象,但您却能打破这种框架,成为学生心中既能倾诉烦恼又能畅谈理想的“大朋友”。请问您是如何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建立起这种温暖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教育理念或难忘的故事可以分享?


答: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权威输出,而是一场以心换心的双向奔赴。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教育者既要像灯塔般指引方向,也要像港湾般包容情绪。刚接手材料2103班时,我发现许多学生面对专业课程的压力时选择独自消化焦虑,男生习惯用沉默掩饰迷茫,女生则常因害怕被评价而隐藏困惑。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晚自习后留在教室“值班”,不是作为监督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他们的自习——有时我整理完实验报告就坐在最后一排备课,偶尔接过学生递来的零食,就会自然地开启关于课程难点的讨论。这种“非正式陪伴”逐渐消解了师生间的距离感,让讲台下那些埋头书写的年轻面孔,开始愿意在课间与我分享他们实验失败时的懊恼,或是读到某篇论文时的兴奋。我特别注重在集体活动中渗透教育智慧。去年冬至组织的“饺子科研会”就是个典型例子:揉面时讲解高分子材料的交联反应,拌馅时类比复合材料的多相界面,包饺子过程中穿插着对精密仪器操作手稳心细的强调。当热腾腾的蒸汽模糊了眼镜片,学生们举着奇形怪状的饺子笑得前仰后合时,那些关于材料成型原理的知识点早已随着笑声烙进了记忆。这种将生活烟火气与学术专业性融合的尝试,不仅让艰深的理论变得可亲可感,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家人般的班级氛围。作为男性教育者,我会有意识地发挥性别特质中的优势:用理工科思维设计系统的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阶段性目标与突破;以兄长般的豁达看待青春期的试错,在宿舍夜谈中分享自己求学时的糗事来化解他们的尴尬;更注重培养男生群体的责任感,通过“实验安全监督员”“设备维护小组”等角色设置,让关怀他人成为集体共识。当教师愿意放下架子展示真实的喜怒哀乐,学生回馈的不仅是亲近,更是对知识传递过程的全情投入。



问:在您担任班级的专业实习指导老师期间,您是如何帮助同学们理解和应用专业课知识的?您认为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有何深远的意义?另外,在车间实习过程中,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您是如何保障学生们的安全,并确保他们在复杂的操作环境中能够避免风险的?这些举措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实习期间,我非常重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段时间的实习指导工作中,我深刻意识到,仅仅依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足以让学生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作为金属系的老师我深知车间实习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我经常在实习过程中亲自带领学生,详细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原理以及与课程知识的关联。例如,针对金属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技术,我会结合车间的实际设备和操作流程,帮助学生理解热处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来实现最佳效果。除了学术指导,我还特别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金属系的实习环境涉及到一定的操作风险,安全问题是我始终关注的重点。我会事先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时刻保持警觉,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提醒他们注意潜在的安全隐患。比如,当学生们在高温环境下操作时,我会强调佩戴防护装备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亲自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不仅帮助同学们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在严格的安全管理下,学生们的实习体验更加顺利。学生们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加明确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评语:

傅杰:朱老师作为我们的班主任,他经常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帮助我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在班会上也会给我们分享一些他的经历与经验,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受益。同时朱老师也很注重我们的学习,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也会非常耐心地为我们解决。


黄楠:作为班主任,朱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他定期与我们一对一交流,针对性地给出学习建议。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他组织开展学业帮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他推荐参加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我记得大二时我陷入专业迷茫期,是他耐心分析我的兴趣特长,帮我找到了适合的发展方向。


李延芃:朱老师是我学业路上的卓越引路人,他十分注重与学生交流,定期召开班会,关心学生的科研与竞赛成果,对同学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除此之外,朱老师还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同学的未来发展,对于升学的同学,耐心地提供建议与帮助;对于打算就业的同学,分享行业动态和求职技巧,助力我们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做出合适的选择。


曾鹏:朱老师在课上总是认真热情,积极调动我们的注意力,强调独立思考。课下他时常会和我们打成一片,平易近人。朱老师平时也会问我们哪些学科学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辅导,非常照顾我们。我记得在实习的时候,朱老师一直对我们嘘寒问暖,十分关心我们。


刘哲:朱老师作为班主任,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投入工作。他日常关心我们学习,考试前耐心提示重点,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他时刻关注大家升学就业等生活情况,常与我们交流。面对我们在未来选择上的迷茫,他凭借丰富阅历剖析利弊,指引方向。其品德与素养,更是如明灯照亮我们成长之路。


龚义杰:朱老师不仅是我们的专业课教师,更是始终关注着我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经常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分享科研经验,组织参观实验室和科技企业,以此激发我们的科研兴趣。我记得大二时我陷入专业迷茫期,是他耐心分析我的兴趣特长,帮我找到了适合的发展方向。


李炫瑾:朱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他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着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班里同学开展师生座谈会,在期末复习阶段更是贴心联系各科老师,组织答疑专场,帮助我们高效备考。


吉欣如:朱老师是一位既有深厚学识又充满关怀的班主任。学习生活中,他关心每位同学的成长,时常关注我们的学习和心理状态,定期召开班会,耐心听取我们的困惑并提供帮助。同时,他的课堂生动且富有启发,注重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理解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朱老师是一位德才兼备、关爱学生的优秀班主任,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供稿:傅杰  编辑:朱思盟  审核:沈国芳、黄天佑

学院信箱:

友情链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官方微信

  • 官方网站